深入实施“提高效率、提升效能、提增效益”行动 笔谈
以创新驱动赋能厦门高质量发展
●陈璐 张兴祥
创新是引领厦门发展提高效率、提升效能、提增效益的主引擎,是厦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灵魂。对标先进城市,厦门可从产业发展、成果转化、区域协同等方面发力,强化创新驱动,打造区域创新能力飞跃“新引擎”。
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
释放企业创新活力
根据《厦门市“十四五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》,厦门将全力推进“5+X”重点领域,即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一大核心支柱产业,做强生物医药与健康、新材料与新能源两大新兴主导产业,发展数字创意、海洋高新两个特色地标产业,超前布局数个未来赛道。为此,要紧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,加速新旧产业迭代演进,推动交叉产业联动融合,完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,实现创新成果提质增量。
在确定厦门市创新驱动的产业方向之后,要解决好产业发展的路径问题。一是继续坚持招大商、招强商,瞄准关键产业,吸引更多的高质量创新型企业落户厦门。逐步完善招商机制、创新招商形式、优化招商环境,鼓励资本招商、平台招商等新模式,依据产业链态势精准化专业化招商。二是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,通过稳定科研队伍、保护知识产权、保证投入持续、塑造企业家精神等,推动企业创新能力体系建设,形成大企业带动、中小企业成长的良性企业生态。三是进一步开展“重龙头、强品牌、铸链条”行动,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力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,由龙头企业牵头,串联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,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孵化,做强厦门本土创新品牌,进而推动形成完整、活跃的创新链,不断向纵深拓展产业链,实现创新链、产业链与市场链的有效衔接。
深化产学研一体
推动创新成果转化
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供应链上的生产力,必须重视产学研基地建设,切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,实现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三方深度融合,凝聚创新合力。
当务之急是突出原始创新、加速成果转化、实现产业落地,使其成为未来厦门创新井喷的不竭源泉。与此同时,应规划引建一批省级创新实验室和国家级创新平台作为配套,集聚新型研发机构,搭建前沿交叉研究平台,优化创新资源配置,促进人才要素自由流动,将其升级打造为“科、产、城、人、用”高度融合的区域创新高地。以科学城和实验室为载体,还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来增强发展后劲,因此要积极引入国内外高端智库,支持厦门大学紧密结合产业培育一批优势学科,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多渠道深层次合作,加速理论创新—实践创新—产品创新的转化进程。
产、学、研三方走向一体化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,需要政府扮好推动者与引导者的角色,通过构建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、完善利益分配与风险控制机制、建立多样化服务渠道、鼓励科学家创业等方式,方便创新主体之间信息共享,提升创新效益和意愿,形成产学研有机协作、良性互动的动态平衡系统,从而实现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扩散。
立足区域协同创新
面向世界开放创新
建设区域创新中心要坚持整体与局部辩证统一的观念,既要结合地方特色区位条件,因地制宜地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、共建共享,又要秉持全球视野,主动与国际对接,融入全球创新网络。厦门要建设区域创新中心,应立足福建、联动台湾、面向世界:
厦漳泉三地区域相连、经济互补、文化同源,走向协同发展为大势所趋。厦门应发挥自身的第三产业优势,整合泉州的第二产业基础、漳州的第一产业资源,推动区域内创新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,共同打造厦漳泉科技创新走廊,统筹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,进而辐射带动福建全省的创新发展。
厦台两地不仅地理上毗邻,也具有很深的“五缘”关系,而且在经贸产业上互补性强、合作空间大,因此厦门在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中着力以通促融、以惠促融、以情促融,着力探索两岸深度融合新路。可通过推动人才职业资格互通、设立融资增信基金等,吸引台胞台企登陆厦门就业创业;通过合办大学创新园、高端实验室等,嫁接台湾尖端创新资源,两岸结合各自定位错位发展,携手打造“厦台创新圈”。
厦门是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举办城市,并于2020年落地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。接下来应在更高起点上牢牢把握“金砖机遇”,通过政策协调共商、举办贸易洽谈会、开展学术研讨、人才联合培训等举措,搭建金砖国家间交流合作的多元平台,推动互学互鉴、同频共振,畅通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人才链之间的国际循环通道,持续释放“金砖效应”。在此基础上,厦门还应积极融入“海丝”浪潮,增进企业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,力争成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创新合作先锋城市。
来源:厦门日报
2022-3-28
Tel:0592-5026880
Add:Rm .1703, 17/F, BlockB, Zhonghang Zijin Plaza, 1811 Huandao East Rd, Xiamen361008, China
Copyright © 2021 Trend&Tao (Xiamen) Investment Consulting Co., Ltd.